不知從何時開始,微信朋友圈成為我們了解一個人最快捷的渠道??此窒砹耸裁次恼?、什么音樂,去了哪兒,發(fā)表過怎樣的言論,好像就可以了解這個人的性格全貌了。如果探究欲再強些,甚至可以翻遍他所有的朋友圈,了解他近幾年的成長史和心路歷程。這對剛建立聯(lián)系的陌生人來說,可謂有了“知己知彼”的感覺。
然而,隨著微信功能的不斷更新,用戶開始有權設置好友查看朋友圈的時限。以前全面開放的朋友圈,甚至可以收緊到“最近三天”。這讓一些人開始抱怨:“非好友的人還可以看十條朋友圈呢,我卻只能看你最近三天的朋友圈,你還把我當好友嗎? ”
朋友圈固然是展示自我的窗口,但朋友圈淪為 “工作圈”、“事業(yè)圈”、“營銷圈”卻是更現(xiàn)實的情況。如何在對外坦誠的同時,又能自我保護,這其中的“內(nèi)心戲”值得玩味。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見”功能剛推出時,很多人都沒有在意,但使用一個月后,很多人成為這個功能的忠實擁躉。
趙晗是一所知名大學的二年級學生,她讓朋友圈三天可見的理由是:“不希望被人覺得自己幼稚,減少對自己的羞恥感。 ”趙晗說,剛上大一的時候,她非常不適應大學生活,經(jīng)常會發(fā)些牢騷和感慨,很快被父母親戚捕捉到。 “我說完自己不開心,沒過半個小時,老媽就打電話問我怎么了,告訴我怎么辦。 ”趙晗發(fā)布的內(nèi)容,有時是她隨口一說的,但在別人眼中,就成了很嚴重的問題。接受完老媽的批評教育,趙晗也反思自己是不是太沖動了,開始不斷地自我否定。趙晗說,她覺得展示三天都多了,最好就展示一天,“因為昨天的我就很傻”。
朋友圈是用戶的“自留地”,怎么使用都是個人權利,別人無權干涉。但“三天可見”這個新功能卻讓人納悶,為什么是三天可見,不能是四天可見,或者一個星期可見呢?
或許,三天就是個虛數(shù)吧。畢竟,我們都卷入信息泛濫的浪潮,每天都處在有意無意將暴露隱私的社交生活中。有了這樣一個機會,可以決定自我暴露的程度,當人感覺不舒服,心情不美麗,需要和他人保持距離時,按下“開關鍵”,就開啟了自我調(diào)節(ji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