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皇崗海關連續(xù)查獲5宗攜帶“無刺仙人掌”銀冠玉入境案件。據深圳海關通報,多肉植物銀冠玉含有致幻生物堿,可令人產生幻覺、精神混亂,甚至威脅生命。于是網上開始流傳“多肉植物會致幻,千萬不要養(yǎng)了”的消息。這對喜愛“多肉”的朋友來說,無疑是個致命打擊。
那么,我們到底還能不能愉快地種“多肉”了呢?是所有“多肉”都有毒性還是只有一部分多肉植物具有毒性呢?為此,記者走訪了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專家。
別恐慌,有毒“多肉”不入口就沒事
人們常說的多肉植物,在植物界不是指單一的某個科屬類群,而是對莖或葉的營養(yǎng)器官具有肥厚多汁特點的一類植物的統稱。據統計,常見的多肉植物至少來自25個科,如蘿藦科、仙人掌科、番杏科、景天科等,全世界各種多肉植物近1萬種。由于“多肉”在植物界中的來源復雜多樣,因此不可以偏概全地對其作概述。
中國科學院昆明事務研究所標本館工程師上官法智長期以來關注植物及其毒性的研究。他告訴記者,深圳皇崗海關截獲的銀冠玉,是仙人掌科烏羽玉屬植物,原產于北美洲西部。此屬植物含有名為“墨斯卡靈”的生物堿,因此也被多肉愛好者稱為毒仙人掌。服用這種生物堿后,會短暫影響人的聽覺、視覺感受,從而產生幻覺,是一種植物類致幻毒品,過量或者長期攝入的確具有極大風險。
除了銀冠玉外,還有一些科屬的多肉植物具有潛在的毒性風險,也須引起注意。比如,大戟科大部分多肉植物的白色汁液有毒,如麒麟掌、布紋球、龍骨、光棍樹等莖葉中的白色汁液會讓皮膚出現紅腫、瘙癢等過敏癥狀。
而蘿藦科的多肉植物一般也不好惹,它們的白色乳汁常有毒,不宜食用。此外在龍舌蘭科、景天科和仙人掌科植物中,有部分物種的汁液、毛刺,會引發(fā)皮膚瘙癢、皮炎和一些過敏癥狀。
但是即便如此,人們也無需對多肉植物有過多擔心,上官法智強調,有毒多肉植物只是“小眾”,并且其毒性物質多數屬于生物堿類,并不具有揮發(fā)性,只要不入口,一般不會有健康風險。如果皮膚不小心接觸到植物汁液,及時用清水清洗即可。一些可能造成健康風險的多肉植物,則須遠離小孩和寵物,以免誤食。
能治病,不少“多肉”具藥用價值
其實多肉并不是只有致幻之毒,有些還有治病之功。
上官法智說,我國大量原產高顏值多肉植物,不少還具有藥用價值,蘆薈是公認的應用最廣的藥用多肉植物,它有上百種。根據文獻記載,因富含蘆薈素、蘆薈大黃素和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成分,蘆薈可治療疥癬、痤瘡及燒傷、切割傷、擦傷、凍傷、撕裂傷、灼傷等,且不留疤痕,還對便秘、痔瘡、胃潰瘍、肺結核和高血壓等癥有效,在化妝品、食品和制藥業(yè)得到廣泛應用。此外,刺少肉厚的仙人掌屬植物莖片去皮搗爛后外敷,能治癰癤等皮膚病,該屬中的金武扇和寶劍掌也對腮腺炎有明顯療效;而馬齒莧、大花紅景天、瓦松自古就是藥食兩用的植物。
另外一些外來的栽培品種或者逸生為野生的多肉植物,也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如梨果仙人掌可作為野果食用,龍舌蘭可作為纖維材料,番杏和落葵可作為蔬菜食用。但專家提醒,應在清楚了解所種植的多肉品種和特性后才能運用,避免因鑒別錯誤導致誤食中毒或其他不良后果。
慎海淘,入境“多肉”需進行檢疫
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旗下的昆明植物園,有一個占地30畝的溫室花卉區(qū),其中仙人掌及多肉植物館繁育有近300種原生多肉類植物,工程師郗望負責這里的運維管理。
郗望介紹說,由于國內外大量種植繁育,多肉植物每年新品種層出不窮,在選購時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種植條件挑選即可,但要考慮在有充足陽光和透風透氣的場所種植。如自家空間較小,可選擇體型較小的“多肉”;如果光照環(huán)境不足的,可選耐蔭生長的品種;如當地氣候常年潮濕悶熱多雨的,可選擇耐熱耐濕的品種。
同時,上官法智和郗望也提醒,消費者在選購多肉植物時,應當盡可能到正規(guī)商家和大型專業(yè)花卉市場購買,不可“海淘”多肉植物活體和種子。
如直接從海外購買或攜帶多肉植物入境,需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郵寄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和其他檢疫物名錄》規(guī)定,種子、種苗、苗木及其他具有繁殖能力的植物材料以及有機栽培介質位列禁帶名錄的,禁止進口。通過攜帶或郵寄方式入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和其他檢疫物,經國家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審批許可,并具有輸出國家或地區(qū)官方機構出具的檢疫證書,則不受此名錄限制。
未通過我國檢驗檢疫部門許可進入的多肉植物,可能會攜帶有各種種子、昆蟲、病菌等有害生物,從而威脅我國國門安全,有觸犯法律的風險。此外許多多肉植物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或《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明令不允許進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