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印象中,“洋垃圾”可能是直觀展示的各種廢品。
“在我國嚴禁‘洋垃圾’入境后,通過肉眼直接判定為垃圾的固體廢物幾乎沒有了。”海關總署科技司副司長周舉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為撕下“洋垃圾”改頭換面的偽裝,海關通過技術手段,在國門一線筑起一道“洋垃圾”精準打擊的防線。
技術支撐辨真?zhèn)?/p>
再生塑料是指通過預處理、融熔造粒、改性等物理或化學的方法,對廢舊塑料進行加工處理后重新得到的塑料原料。由于外觀與再生塑料近似,為逃避海關監(jiān)管,有不法分子常以再生塑料的名義報關進口塑料類固體廢物。
但與再生塑料不同,未經過有效處理或僅經過簡單加工處理后直接進口的塑料類固體廢物,一般性能上無法滿足塑料加工需求,并且含有的有害物質會對環(huán)境產生危害。
“我們要做的工作,首先是辨別固體廢物的身份。”周舉文告訴記者,目前海關系統(tǒng)已布設涵蓋18大類進口固體廢物的鑒定實驗室。實驗室運用專業(yè)的儀器設備,對樣品進行檢測分析,測定其中的化學組分和關鍵的理化指標,以判斷來源和使用性能。
以塑料類固體廢物為例,寧波海關技術中心建立了《塑料類進口固體廢物屬性鑒別操作規(guī)程》,實驗室依據規(guī)程,僅今年1—10月,已鑒定出塑料類固體廢物72批,近4000噸。
近年來,為逃避監(jiān)管,固體廢物被改頭換面,不法分子采用偽報、瞞報為外觀近似的“影子商品”或夾帶在正常貨物中,企圖非法闖關。
實驗室出具的鑒定結論,為口岸執(zhí)法部門查獲多宗重大走私案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比如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協助拱北口岸,查獲目前國內最大宗的2.7萬噸礦渣類固體廢物走私案等。
練內功增強鑒定能力
今年8—9月,一場特殊的“競技”在79家實驗室間悄然展開,覆蓋海關系統(tǒng)具有相關鑒定資質的所有實驗室。
考題是對屬性鑒定爭議大的特定樣品——球團碎進行鑒定。球團碎是球團礦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碎片。
“通過專家組分析和對比不同實驗室對特定樣品的鑒定過程及結果,我們完成了對實驗室技術能力的評價,統(tǒng)一了四大類難點商品的固體廢物屬性鑒定尺度,提升了鑒定水平,解決了疑難貨物屬性歸屬的爭議。”在周舉文看來,此次“競技”是對實驗室技術能力的一次驗證。
為提高實驗室技術能力,2018年7月,國內長期從事進口固體廢物屬性鑒定工作的38家實驗室,成立了“進口固體廢物屬性鑒定實驗室聯盟”。通過建立專家會商機制,及時解決打擊了“洋垃圾”面臨的難點、疑點、熱點問題。收集整理的221個《進口固體廢物屬性鑒定案例匯編》,則提供了成功處置疑難問題的技術范本。
標準落地需增強可操作性
“現階段用于檢驗檢疫的很多設備精度很高,拿著這樣的設備去檢測‘洋垃圾’,有點拿寶馬當QQ車開的感覺,大材小用。”周舉文告訴記者,很多高精度的設備一旦檢測了“洋垃圾”就被污染了,會影響后續(xù)正常使用。
也有業(yè)內專家認為,目前固體廢物鑒別通則的規(guī)定比較籠統(tǒng),在具體執(zhí)行中各方理解不一,尺度難以統(tǒng)一。此外,對來自廢料回收再生利用的產品,例如再生塑料顆粒,由于相關產品標準和判定標準的不完善或者缺失,容易導致爭議。
“希望未來在‘洋垃圾’檢測鑒定方面能夠給予更多的關注、支持和投入。”周舉文認為,加強科技項目立項、標準修訂、實驗室能力驗證及專家會商制度,可有效促進實驗室固體廢物屬性鑒定技術能力的提高。
業(yè)內專家同時建議,環(huán)保部門應加強對固廢管理政策、進口管理目錄、固廢鑒定標準通則的宣貫和解讀。(記者 陳 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