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飛
近段時間,人工智能助力打拐優(yōu)勢凸顯。利用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和DNA親子鑒定,四川警方找到了4位走失10年左右的孩子,深圳警方幫助一位被拐19年的青年與家人團圓。面對這些創(chuàng)造歷史的案例,不僅打拐團隊大呼“喜出望外”“不敢相信”,網(wǎng)友們也紛紛稱贊這是“了不起的突破”。
漫漫尋親路,哪怕是微弱的希望,也能讓牽腸掛肚尋親者充滿期待。幾年前,關注到人臉識別技術可能對打拐有所幫助后,研究人員對0-18歲的人臉的成長變化進行模擬建模,生成大量可供學習的人臉樣本,然后采用深度神經(jīng)網(wǎng)絡算法來學習這些人臉在成長過程中的復雜變化。最終,只要根據(jù)兒時照片就能精確識別已長大的被拐對象。得益于這項科技進步,上述家庭才有了重聚的動人場景。而這也告訴人們,讓善意和科技更加緊密地結合,就能釋放出創(chuàng)造奇跡的力量。
有人感慨,這是迄今為止AI最令人動容、最讓人振奮的一次應用。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多多少少都對相關概念有所了解,人臉識別技術更走進了日常生活。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多時候,這項技術被應用在了無關痛癢的事情上。比如前段時間,“AI修復老照片”在社交媒體上刷了屏,網(wǎng)友們“捏臉”明星、“還原”先人,好不熱鬧。然而,熱度過后,人群散去,新技術背后的原理、發(fā)展的初衷鮮被問津。讓科技進步淹沒于商業(yè)噱頭、娛樂消遣之中,無異于一種浪費。
技術本身是中性的,究竟用向何處、怎么使用,完全取決于人。正如大數(shù)據(jù)可以挖掘信息、優(yōu)化服務,也可被不良商家用來“殺熟”牟利;監(jiān)控設備可以保障安全、杜絕犯罪,也會被不法分子用來侵犯隱私;直播平臺可以傳道授業(yè)、交流學習,也有可能傳播惡俗污染視聽……讓科技真正地為人所用,歸根結底需要有正確價值追求作為引領。
“當科技走入黑暗的角落時,人性是照亮黑暗的蠟燭。”在當下以及可預見的未來里,新技術會不斷涌現(xiàn),我們也將生活在愈加科技化的環(huán)境中。人與科技的友好相處,要靠價值的堅守與向善的情懷。人心溫暖,技術就不會冰冷,也愿科技進步帶給我們更多欣喜的場景與動人的瞬間。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