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了,這意味著“史上最嚴”的生活垃圾分類正式成為對上海市民的法律強制要求。而就在新條例實施的第一天,上海市城管執(zhí)法局執(zhí)法總隊在靜安寺商圈突擊檢查生活垃圾分類情況時,對抽檢不合格的某大酒店開出了首張責令改正通知書。
事實上,且不說垃圾分類本身就應該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立法本身,也并不是以罰款為目的。在第一天的巡查中,上海市城管執(zhí)法局執(zhí)法總隊有關負責人就明確表示,對生活垃圾分類進行執(zhí)法,不是以罰款為目的,而是教育、宣傳、引導企業(yè)進行正確分類。這一點在立法中已經(jīng)有充分的體現(xiàn),比如該《條例》賦予了城管執(zhí)法部門10項行政處罰權,而其中9項有整改前置要求。換句話說,只有在拒不改正、屢教不改的情況下,才會被罰款。
眾所周知,垃圾分類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也是推動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徑。雖然這項制度在發(fā)達經(jīng)濟體中實施已久,引進我國也為時不短,但令人遺憾的是,垃圾分類在絕大多數(shù)地方依然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即便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發(fā)達城市中,垃圾分類工作也是舉步維艱。
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不僅關系到13億多人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也關系著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因此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tǒng),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xiāng)統(tǒng)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
一項似乎是舉手之勞的工作,為何推廣起來如此艱難,關鍵還是意識不到位。長久以來,人們早已習慣了垃圾不分類,至少沒有那么細的分類,現(xiàn)在一下要做到精細化分類,對多數(shù)人來說,確實一時難以適應,需要有一定的適應期,這無關個人素養(yǎng),只是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使然。
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從樹立正確的意識開始。垃圾分類也不例外。垃圾分類對于環(huán)保有著重要意義,這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真正把垃圾分類當成自己的事,克服畏難情緒,學會辨別垃圾,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實踐,這樣堅持下去,垃圾分類自然會成為一種習慣。最終個人的自覺行動匯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根據(jù)部署,到2020年底,先行先試的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到2025年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tǒng)。這就是說,強制垃圾分類在不遠的將來會成為大多數(shù)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一部分。積極轉(zhuǎn)變固有意識,從自身做起,讓垃圾分類成為每個人的行動自覺,畢竟,我們已進入依法垃圾分類的時代?!?社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