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伊人久久大香线蕉_青久久久久国产线免观_亚洲无码久久精品视频_熟妇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愛心暑托班開啟假期 78名"小候鳥"飛入青島建設工地

    更新時間:2019-07-10 16:41  

78名“小候鳥”飛入青島建設工地愛心暑托班開啟幸福假期

暑假,是在外打拼的建筑工人與留守子女們難得的團聚時光,為了能讓來工地探親的“小候鳥”們擁有一個快樂幸福的假期,7月10日下午,由青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共青團青島市委聯(lián)合主辦,全市12個在建房屋、市政工程項目的7家施工企業(yè)共同承辦的青島市2019年“牽手關(guān)愛 七彩假期—建設工地小候鳥驛站”愛心暑托班在中鐵建工集團信聯(lián)天地項目正式開班。這是青島市舉辦的第三屆建設工地愛心暑托班,先后共有近200名孩子參與其中。

本期愛心暑托班上課時間為7月10日至7月31日,上課地點安排在各建設工程項目黨支部的黨員活動室“紅色驛家”或農(nóng)民工服務站,主辦及承辦單位黨組織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統(tǒng)領,以關(guān)愛建筑工人家庭為主旨,組織本單位黨員、團員志愿者積極參與其中,與團市委招募的志愿者老師,共同組成志愿者服務團隊,照顧孩子們的生活、為孩子們授課。不僅在工地現(xiàn)場為孩子們準備了干凈整潔的學習、活動場所,還在團市委、志愿者團隊和各施工企業(yè)的支持下,為孩子們準備了學業(yè)指導、愛心陪伴、心理輔導、文體娛樂、親子互動、游學參觀等多種課程。

20190710/1562745077_973668530.jpg

三度開班 愛心暑托班喜迎小候鳥

7月10日下午,來自四川、江西、黑龍江等12個省的78名“小候鳥”開始了他們愛心暑托班的第一課——創(chuàng)意美術(shù)課。通過水彩的方式,“小候鳥”們用畫筆繪出了自己眼中的建設工地。這些孩子的父母正是奮戰(zhàn)在島城各建設工地一線的建筑工人,他們之中最小的只有3歲,最大的14歲,都是趁著放暑假來到青島和父母團聚。

20190710/1562745905_1502399723.jpg

建筑工人們由于工作性質(zhì),常年在外打拼,而他們的孩子多數(shù)留守在老家。每年暑假都會有很多留守兒童從各地來到父母工作的城市,一家人才能獲得短暫的相聚時光。“能來青島參加愛心暑托班真開心,可以見到爸爸媽媽,還能和好多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學畫畫。”來自山東德州、今年5歲的臧梓蕊滿懷期待地說。她的爸爸臧德超,是中鐵建工集團信聯(lián)天地項目的一名建設工人,他表示“平時虧欠最多的就是孩子,一年到頭不著家?,F(xiàn)在,他不用擔心孩子的安全和學習了,工地上有了愛心暑托班,我就可以安心工作和照顧孩子兩不誤了。”

建設工地聚集了大量的工人,每年暑假都會迎來探親潮。由于工地上不安全因素較多,為了保障孩子們的安全,開辦愛心暑托班可以讓孩子們度過一個美好、充實、安全的假期。

20190710/1562745086_2135139424.jpg

不忘初心 逐步擴大規(guī)模

今年,參與活動的企業(yè)和工程項目數(shù)是去年的兩倍,參加活動的孩子人數(shù)也比去年翻了一番,分別在李滄區(qū)、西海岸新區(qū)、城陽區(qū)、膠州市4個區(qū)、市開設了12處上課地點。青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團組織工作負責人介紹,“參與活動的施工企業(yè)數(shù)量從前年的1家增至今年7家,小候鳥參加人數(shù)由最開始的23名增至78名。我們希望愛心暑托班能夠讓更多的建筑工人和他們的孩子感受到青島的溫暖與包容,我們也一定會將這個活動堅持下去、推廣開來,讓更多的家庭享受幸福。”

本次愛心暑托班由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青島一建集團有限公司、青島中建聯(lián)合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青島東建建設有限公司、中鐵八局集團有限公司、中交隧道局有限公司、煙建集團有限公司7家企業(yè)共同承辦。各企業(yè)負責人紛紛表示,我們都非常愿意參與到這個公益活動中來,既可以讓一線的建筑工人感受到工作單位對他們的關(guān)愛,又能讓可愛的孩子們在這里度過一個愉快而又難忘的暑假。

20190710/1562745097_1815567148.jpg

精心設計 愛心暑托班更有“含金量”

“今年,我們團市委已經(jīng)提前為這項活動組建了一由多名志愿教師組成的工作隊,準備了創(chuàng)意美術(shù)、安全教育、心理輔助等多類課程,還規(guī)劃了幾次外出參觀游學,希望能給孩子們盡可能多的提供一些‘含金量’高的課程” 團市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長李耀賢介紹。

此外,暑托班還為每個“小候鳥”購買了未成年人人身意外險,并為每們小學員精心準備了學習用品、繪本讀物等。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wǎng) 記者 傅春曉 攝影 徐常青